Wednesday, November 4, 2009

惠州人與抗日活動

惠州人與抗日活動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廣大海外華僑因不支持抗敵,包括經濟援助及人力報效,即捐款獻物,把款項、衣服和藥品等送到中國,同時進行“機工回國服務”,“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及“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等活動。

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賬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成立,開展大規模和長期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的運動。另外,在不影響南僑總會統籌工作之原則下,惠州同僑團結救鄉救國大會于同年10月30日在吉隆坡惠州會館舉行,一致決議成立南洋英荷兩屬惠僑救鄉委員會(簡稱南洋惠僑救鄉會)。大會選出以黃伯才為救鄉會主席,戴子良、孫榮光為副主席及丘滿、蕭滿、鍾醇生、黃適安等41人為執行委員和11位常委委員。隨后各地區紛紛成立分會。雪蘭莪分會即于同年11月2日成立,而森美蘭分會則于同年11月20日成立。

1939年2月25日及26日,惠僑救鄉會第二次各區代表大會在吉隆坡召開,研究如何擴大救鄉救國工作。大會各區代表報告募捐情況,各區救鄉分會及支會已成立近50多個。大會議決開展第二次募捐運及組織“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回鄉直接負責賑濟工作,并決定匯款分配為三分:(一)匯新四軍;(二)匯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三)匯駐港施賑辦事處。

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屬下有7個團、6個隊及東江流動歌劇團。7個團是第1團(惠陽)、第2團(海陸豐)、第3團(博羅)、第4團(紫金)、第5團(河源)、第6團(龍川)及第7團(和平)。6個隊有東寶隊、兩才隊、文森隊、吉隆坡隊、增龍隊及龍和隊。除了兩才隊和東江流動歌劇團從事流動演出的特殊任務外,其他的團和隊的主要工作包括施賑社會服務及宣傳工作。

兩才隊是黃伯才與張郁才攜手首組回鄉服務之隊伍,隊員是“蜜蜂劇團”之11名團員。文森隊是官文森個人出資組織,以歐巾雄等7女青年組成的隊伍。吉隆坡隊則是由黃伯才、張郁才、陳永等僑領出資組織隊伍,成員總共73人。另外,由分會組織的回鄉服務隊還有加影及士莪月隊。

從1937年至1940年間,海外華僑支援中國抗戰,捐獻了3億多元(1)。以夏之秋為團長的武漢合唱團在馬來亞演唱一年多時間里(1938年12月19日至1940年3月1日)為數四五百華僑就募到叻幣2百餘萬元(2)。以金山、王瑩率領的新中國劇團,只在半個馬來亞演出(1940年6月15日至1941年1月8日),也籌到義款2百餘萬元叻幣(3)。

1941年,參與進攻廣州的日軍第18師團,于12月8日凌晨2時15分在歌打巴魯登陸,是侵略馬來亞的第一支日軍部隊。我們可以說,日本侵略軍之第18師團及南洋惠僑的敵對關系極深。
戰前馬來亞惠州人組織的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除了在惠州地區做后方工作,又在前線展開救護工作,甚至協助軍隊作戰,在中國抗日期間發揮了極大作用。當日本侵略軍占領馬來亞時,有不少惠州人參與馬來亞抗日軍,拿起武器,為保衛馬來亞而戰斗。

經過了3年零8個月的悲慘歲月(包括檢證大屠殺、強制勞工、強迫獻金、強征慰安婦等暴行),馬來亞人民才于1945年8月15日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

註:(1):1940年1月12日《南洋商報》4版。
(2):1940年5月4日《南洋商報》8版。
(3):1941年2月3日《南洋商報》3版。

參考資料:
(1) 葉奇思編著,《赤子丹心》第一冊;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年9月。
(2)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海外僑胞與抗日戰爭》,北京出版社,1995年7月。
(3) 蒲豐彥〈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與日軍〉(單篇論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